close
樹木可吸收二氧化碳,減少溫室效應,但不砍樹卻不見得是上策。中興大學森林系教授許博行表示,年輕樹木吸收二氧化碳比較多,所以適當使用樹木,再栽植新樹,才是最好方式。

許博行曾任惠蓀林場關刀溪森林生態系長期研究計畫的召集人,他指出,惠蓀林場的人工林和天然林相距不到一百公尺,測量兩處二氧化碳濃度,發現天然林區二氧化碳濃度,明顯高於人工林區,約相差十分之一。


許博行說,京都議定書規定一九九○年之後栽種的林木,可以抵減碳稅,是因為新生樹木會吸收較多二氧化碳,就像青少年食量比較大一樣;至於老舊天然林,不只吸收二氧化碳較少,也因地面枯枝較多,會腐爛產生二氧化碳,所以天然林中二氧化碳濃度較高。


有些環保(新聞、網站)人士極力阻擋砍伐林木,許博行認為,森林學界常說「能帶走的不要帶走,不能帶走的儘量帶走」,意思是小的枯枝讓它在森林裡腐爛,提供土地養分,大的樹木卻可帶走利用,再種植新樹,這樣人類有木材可用,又可減少二氧化碳,才是正確態度。


森林還可把酸雨變成中性,中興大學森林系助理教授劉瓊霦研究發現,關刀溪地區剛降下的雨水pH值約四點三(pH值七為中性,愈小愈酸),經過樹頂、穿過樹葉落下來的「穿落水」,會升高到六點二,而沿著樹幹流下來的「幹流水」,則是六左右;等水穿過土壤流進溪流,pH值就變成七了。


農委會林業試驗所所長、國際長期生態研究網主席金恆鑣表示,台灣有百分之七十面積是綠的,台灣的未來在生態,若生態被破壞,想求經濟發展根本不可能,因此希望政府提供更多資源在生態研究。


金恆鑣又說,現在台灣的處境只有靠知識與國際接軌,才能勝過大陸;在美國科學界支持下,他將於月底在台灣成立「亞熱帶生態學會」,主導全球亞熱帶生態研究,明年將發行「亞熱帶生態學期刊」,提高台灣國際學術地位。









研究人員常常有很多基於自己的主觀立場而作的評論,我想這一則新聞便是其中一個例子,雖然不能排除是記者斷章取義所造成的,但是這樣一則新聞所提供的觀念卻可能造成很嚴重的後果,因此有些話還是得說出來。


首先,研究漁業的研究者不太可能會說出:「現在於都被撈光了!大家不要再抓魚了!」這樣的話,因為這樣自己的研究沒有辦法繼續下去,而且也會得罪長期合作的漁民、漁會等好朋友,根本就是損人不利己。所以常說的是:「現在漁業資源有減少的跡象,但是因為資料不足,所以希望政府單位能夠提供經費繼續甚至是擴大進行研究」。我想很有可能就是在類似的情況下,造成研究森林的人會說出砍樹來減少二氧化碳的話。


首先,測量發現老林區比人工林區二氧化碳濃度高,這只是一個測量數據,並沒有很精確的條件控制,不能就此斷定老林區會產生較多的二氧化碳,畢竟兩者的環境和生態條件完全不一樣,老林區的林相多樣性較高,所擁有的附生植物、有機物、棲息動物也會比較多,是一個相對來講多樣而健康的生態系統,而人工林往往是單一樹種,整體多樣性就不如老林區,因此即使真的人工林的二氧化碳產生量的確比較少,那也不代表什麼!因為生態系統是一個不正常的狀態。「新生樹木會吸收較多二氧化碳,就像青少年食量比較大一樣」可是有如同青少年,新陳代謝快,呼出的二氧化碳也很高阿!因此該環境二氧化碳的濃度不代表砍老林就可以減少二氧化碳,那純粹只是測量數據的錯誤解讀罷了。


老林區之所以珍貴就在於其生態環境未受破壞,保有健康而正常的生態系統,因此如果真的要利用砍樹來減少二氧化碳,則應該砍伐從日據時代到現在已經種植的那些人工林,並且研究找出哪些樹種具有最高的二氧化碳固定效率,努力種植那些物種,而不是把腦筋動在情況良好的老林區。


再回到前面所說的,其實森林領域的研究者有這種發言,是有其主觀背景的,也許是申請研究計畫的主管單位需要這樣的數據和證明,讓他們可以根據來進行森林的合理砍伐管理,然後合法獲利,因此主管單位有錢可以賺,研究者有研究計畫可以申請,大家都有獲利,和樂而不為呢?如果真的跟利益無關的話,那麼大可以照前面提議的,砍伐已經長大的人工林,然後栽植二氧化碳吸收效率最高的樹種即可,又可以達成減少二氧化碳的目的,又可以保護生態系統健康穩定的老林區。
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原森育苗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